前段时间国家发布了关于教育方面的政策,这给很多 K12 教育行业的就业者造成了不小的波动,教育行业在这两年发展十分迅速,想必未来也会找到合适的道路继续发展;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 K12 教育如今的现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上周五(7.23 日)网上就疯传「双减」政策文件,可以说直接导致中概教育股几乎全部被团灭。
7 月 23 日开盘中概教育股大跌
包括好未来、新东方、高途等教培机构,开盘后股价都是断崖式下跌,不得不让人感慨一纸公文的威力。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至此,可以说持续了多个月的「双减政策」终于落地了;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各省市的政策也都相继落地,行业内的人也都大致预测到了最终的结果会怎样。
下面结合政策实施的一些重点内容,做下简要分析:
1. 首先,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建立作业管理机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这其实是回应社会比较关切的给家长增加作业压力的问题。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限制明确,几乎没有讨价还价余地。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这块其实老师需要大数据支持,是入校产品的机会和要做好的。
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这点给老师在校期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除了上课还要辅导,所以入校产品提升老师效率非常关键。
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不能用作业卡就寝时间,引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后续各地方肯定会针对对电子产品使用做细化和明确规定,k12 阶段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始终得打通学校这关。
2.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
这些几点都是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提出了要求。
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比如托管服务,初中生晚自习等。老师考虑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学校要能够合理组织和安排,包括对老师绩效考核增加课后服务环节。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可以给学生辅导和答疑等,但不得讲新课。
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组织到薄弱教育地区帮扶工作。
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这块入校产品很有机会,这块讲得可不单单是工具而是在线教、学、评、测等一体化产品服务。
3.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这条不仅对新增培训机构审批做了限制,还严禁教培机构融资和上市,可以说彻底浇灭了 K12 教育机构的上市念头,也会因此死掉很多 k12 教育创业公司。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禁止推销业务以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每课时不超过 30 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 10 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 21 点。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 " 拍照搜题 " 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这条不仅对培训课时做了规定,而且会直接叫停一些互联网人擅长的工具打法和英语学科主打外教模式业务,相关产品会死掉一片。
4.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这点详细细则不展开了,主要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是为了扶持学校的主体教育地位。
5. 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等 9 个城市作为全国试点。
政策还要求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防止「退费难」和「跑路」等问题。
此外,对于学龄前儿童不得开展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很多机构的启蒙教育业务会被缩编甚至砍掉。
如此,等等。
可以说,本次政策目的和指向都非常明确,且是有史最为严苛。
一方面通过限时、限量来减轻学生学校作业负担,同时通过指导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等方面,来加强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
另外一方面常态化严格监管校外培训,尤其是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和资本化运作,不得提供「拍照搜题」等违背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和境外外籍人员培训。
这里的每一点都会对当前的 k12 教培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一旦踩中,或产品下线或企业整改甚至关停。
国家针对 k12 在线教育领域颁布「双减」政策,我一直的推断是直接原因有两个:
1. 一方面 K12 培训机构破坏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校外培训机构不仅干扰了学校教育的教学进度,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态,甚至头部机构垄断了部分名师等教育资源,这个对于学校教育发展是极不利的,国家会失去调控能力,进一步恶化会打破了教学资源平衡和公平机制;
尤其是近年来资本驱动,给培训机构带来了教育的大跃进,直接威胁到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
还有就是很多培训机构不尊重教育规律,或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或利用人性弱点大行应试技巧。
国家限制和规范培训机构,不仅要维护学校的主体地位,还有确保教育方式符合国家教育理念,更要把教育资源重新掌握在国家手里。
2. 另一方面 K12 培训机构近年的猛烈攻势,增加了普遍家庭的育儿压力,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需要政策出面解决
对于家长而言,一面要应对学校布置的作业批改和监督学习的任务,另一面是被培训机构置于鸡娃的境地,往往极度焦虑、身心俱疲;而孩子学习压力更大,放学后要参加各种培训来「军备竞赛」,不仅没有时间休息,还变成了家长的「钞票粉碎机」。
并且一些不良培训机构的「恶劣声誉」和「跑路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问题社会反响强烈,作为国家层面肯定都要管。
教育涉及国计民生,尤其是放开三胎政策后,从顶层设计上,国家肯定还是希望教育的政策能够刺激到生育的。
那这时候高昂的教育成本和高压的教培态势,肯定不是国家提倡的。国家要减负,除了给学生作业减负,还学生休息的权利和身心更健康的成长,更要给家庭提供宽松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当然教育资源不均衡以及学生寒暑假时间安排等实际问题,还是需要有明确办法解决。
肯定不是,因为这个政策不是教育部发布的,而是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政策的制定更多是从人口、资源和社会阶层分化等国家战略出发的,属于顶层设计的一部分。
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处在转变期内,要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国家要从增量市场在转向存量市场。
尤其是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当下,更应该考虑对资源和社会阶层的合理调配等等。尤其是教育资源问题,搞不好没人敢生啊,那「三胎政策」就会形同虚设。所以前提是得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打消民众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见成效。
而在此背景下,一切政策的出台和变化都是基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如之前一段时间监管的重点在反垄断、反资本泛化,都是在维护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
尤其是对教育、房产、医疗等行业的改革。这些都是关乎国民命脉的领域,资源本身就很不均衡,国家的着力点都会推向公益性和普惠性操作,更多是兼顾人口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阶层之间流动和社会公平正义等。
因为教育、房产、医疗这些是民生根本,也决定着国家未来,所以国家肯定会下强手腕,而一切相关机构都需要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内生存。
可以想象,接下来最快动刀的将会是学区房,因为他横跨教育和房产两个市场,且一直被社会诟病。
理解了这一点,你才能更好理解当下的「教育新政」。这也意味着,整个教育改革的力度和速度,比预想的要大的多也要快的多。
1. 从业者观念要转变:非营利机构 + 倚重学校主体地位 + 遵循教育规律
我做过几年 k12 教育,也一直关注着教育领域。我之前的观念也是做企业肯定是要盈利,要赚钱,因为你得维持公司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你得为你的员工负责,这些都需要通过机构营利来实现。
但我并不认同教育要通过烧钱来发展。
前几年和一家 k12 在线机构老总聊,他那会跟我吹,他们每天新增的用户有 xx 万,牛叉的不可一世,然后说他们刚融资了多少多少钱,当前还要招聘多少多少人。完全是一种烧钱的思维,聊的不欢而散。
在教育领域里,烧钱业务本就不是一门好生意,流量本身也不纯粹是一件好事情。
「流量」和「流水」之间,我宁可选「流水」,哪怕少,至少教育模式是跑得通,然后只是规模问题,我的观点一直是这样。
在当前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资本驱动的「流量」和「流水」这两种观念都要考虑快速放弃。而要树立的观念是:尽可能把 k12 学科培训业务做成一个长期且非营利机构,通过其他业务来养活。至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这样看。
另外,k12 教育要倚重学校教学主体地位,还要尊重教育和教学规律,这两点我们后面逐步展开。
2. 精简 K12 业务,去培训化和师资化,保留内容、工具、课程等核心资产
按照政策进行整改,首先肯定是要还师资和主动权于学校。这块很难免会产生大量裁员,尤其是辅导老师。其实政策如果闭环并且执行的好,学校设置课后服务环节,应该考虑大力吸纳培训机构的辅导老师。
另外政策的下发并不意味着 k12 培训完全不能进行了,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只是收敛业务,比如录播课内容还是可以正常进行的。所以一定需要保留内容、工具和课程体系等核心资产,以及可以快速移植的打法体系等,做到进退皆可。
但整体上一定要整改并简化 c 端产品。
3. 在 K12 当前业务内做转型
转型思路有两个:
1)转向教育信息化方向,即 B 端入校工具。这就是倚重学校这个教育主体的最直接打法。
在我了解的一些 k12 教培机构里,即便是一些资历很深的人,都很少有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他们往往固守着互联网的传统思路,不愿意深入教育,深入学校,所以对这块的认知非常浅薄。
教育信息化其实国家大力扶持的。每个行政机构下的教育单位或者学校每年都是有大量教育信息化费用的,他们需要也愿意和科技公司去合作。
其实 k12 在线教育在驱动营销上投入众多,后续可以把这部分精力放到和教育机构以及学校的合作上。倚重学校的生态,围绕学校教学体系和教学场景展开,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可以大有作为。
这一点上,字节「大力教育」团队意识相对好些。他们五月份在嗅到政策变化时,发出的声明就是他们不仅不裁员,还要加大入校投入,招聘入校领域人才并搭建相关体系,并向入校教学辅助科技工具转型。
5 月份「晚点」报道字节针对双减政策的声明
这点认识比较深刻,很值得点赞!
因为互联网企业入校能做的很多:
教师侧:课前备课工具,课堂教学工具,课后作业工具,考试工具,教务管理工具,在线服务工具等等;
学生侧:知识学习工具,作业练习工具,考试工具,学校服务工具等等;
学校侧:学校知识管理,数据体系建设,教学评估及基础工具建设,师生管理系统等等;
地方教育局:在线教育服务和管理工具等。
或为内容服务公司,或为教学数据公司,或为智能教学工具公司,或者个人云服务公司,或者兼而有之,都可以。并且从盈利角度看,教培机构盈利很难,但是和学校结合,反而会变得很有想象空间。
如果 k12 头部机构都瞄向这个方向,可想想后面一段时间入校产品竞争将变得很激烈,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定能大幅提升,科技入校的介入还真能改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2)尊重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场景延伸做内容或工具。
如果你非想做校外场景,那也尽量做些校内场景的延伸吧,从信息服务和学习工具切入,提升老师或学生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和作业、考试结合的一些数据或错题打印工具等。
但工具不能违背教育和教学规律,只一味满足需求或者追随数据和市场反响。再说回「拍照搜题」这个产品,其实一直以来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就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尤其是教师和家长。
但是在 k12 培训机构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却对此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因为这是高频工具可以带来很大流量。他们需要的正是流量,而忽视了这个工具的负面影响,迎合了人的惰性,违反了学习规律,是科技和应试教育的畸形儿。
其实在我司的一次共创会上,我就提到过这个产品的负面影响,可惜未被采纳。所以产品经理做一个新的业务一定要了解政策影响,有一定的预见性。
4. 从单一的 K12 业务跳脱出来,拓展到其他教育或相关领域
我的观点是不认同素质教育的。从市场规模和覆盖范围、民众的教育意识、需求强弱和持续性、学习效果及评估等多个纬度都到不了 k12 这个量级,暂不展开。
我重点想说的是职业教育。其实职业教育涵盖面极为宽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领域:
以公务员考试培训为主的人才招录考试培训;
以各种考证为主的职考培训;
以 IT 教育和泛兴趣培训为主的技能培训;
首先,规模大,每个领域都是千亿级市场,用户规模几千万,且行业增速强劲。
其次,从行业背景 PEST(政策、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角度来看:
政策红利: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扶持,近年出台了很多文件。
经济趋势:高素质(白领)和高技能(蓝领)职业人才缺口极大,学校教育和职业要求的鸿沟需要专业培训来弥补,所以需求量极大,刚性也强;
社会观念:体制铁饭碗观念回升,终身学习意识崛起,付费意识变强;
科技影响:网络和终端为在线学习提供了多种互动手段和更完美的体验;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领域的新闻,我们也能发现都在试图往职业教育领域转型;比如好未来也在努力转型,「轻舟」品牌独立发展成人教育。另外作业帮、高途也都组织了成人教育事业部门。
而最新的消息是,腾讯和「中公教育」达成战略合作,也在试图摆脱和分担单一投资 k12 赛道带来的风险。
此外,相邻教育行业对于 k12 机构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切入的,或者内容切入或者工具切入,体系和思路都相差无几。所以职业教育值得考虑。
写到最后,虽然资本时代落幕,教培行业终将退潮。
但我始终认为,教育培训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也是必然会存在下去的一个行业。即便眼下是 k12 最大的难关,但如上分析,肯定还是有机会的。另外我理解政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形势而不断发展和修订的。
不论如何,还是要为这 10 年奋斗在 k12 领域的科技人致敬,他们的贡献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值得肯定。
也祝福还在焦虑的 k12 领域的从业者,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以上是科汛小编整理的“k12教培行业该去往何处?K12教育的现状和前景”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全国7x24小时客服热线
所有故障均24小时内解决
项目一次性收费安心
技术人员均从业5年以上
通过技术营销传播企业服务价值
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积累
基于需求研发多款产品
针对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