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企业必须是时代的企业,随着双减的正式落地,近年在资本裹挟下狂奔突进的教育培训行业被踩下了刹车键,政策重压之下,K12教培赛道驶向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迎来素质教育转型潮
不想要浅薄的乐观,也不要懦弱的悲观,是K12教培企业面对这个跌宕世界的折射。
事实上,政策落地前后,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多家教育行业头部公司便迅速做出响应,K12中小教培机构也积极探索转型方向。双减政策打压了学科类教育培训,而对于以科技、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为代表的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政策总的态度是积极正向的,因此素质教育一度成为众多头部机构抢滩登陆的热门方向。
对于K12教育机构而言,转型素质教育的优势在于——核心用户的重合度较高,教师、教室、生源的复用性极高。同时,两者的教学模式、营销逻辑差异性不大,教培机构过往积累的部分经验可以直接套用,转型成本相对可控。由此可知,素质教育,也确实是目前K12教培机构转型的最佳落脚点。
据艾瑞咨询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为5050亿元,同比增长55.8%。预计2022及2023年市场规模或达到6045.8亿元及7151.5亿元。从近几年的政策趋势来看,素质教育一直处于扶持和倡导之中。这也加速一众K12“落子”素质教育的决心。
正如《孙子兵法》最后一章《用间篇》提到的,“不管是什么时代,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事物始终都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可以同时指向事业或人生,也同样可以提醒我们,转型素质教育的另一面。
行知至千CEO、小雨象创始人魏良军向记者表示,K12教培机构与非学科类素质教育从招生模式、知识需求,再到学习效果、环境、员工和培训模式的发展路径都有所不同,因此转型必定遇到许多难处。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考级办市场总监陈志涛在接受惊蛰研究所采访时就提到,学科类的教培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青睐,并且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就在于其找到了标准化生产和快速扩张的模式。但是这套方法论,在素质教育的行业体系上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所有人都看好的市场,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有机会。
但不管未来如何不确定,有一点是确定的——只有回归使命、回归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漫长的刀光剑影中,熬过漫长的低谷。从学科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这条路上,教培机构既野心勃勃,又小心翼翼。
俗话说的话,抓住趋势只是创业的第一步,如何在趋势中构建壁垒,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作为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行业老兵,魏良军向记者表示,过去顺风顺水时,企业活下来不算难,经历了换挡素质教育赛道的危与机,企业的能耐愈发受到考验。 他提到,K12学科类教育企业转型素质教育,有五大痛点必须考虑:
1、选品问题:转型素质教育将要面临选品的问题,学校应该选择何种项目,并且从中找出适合的优质项目非常关键,包括挑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等等极为现实的问题,都将决定一家企业转型的成败。
2、老师问题:对于学校而言,师资力量的培养均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K12机构而言,老教师没法教全新的素质课程。企业的仓促转型,在师资力量上存在的空缺短板无法填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培养体系上,也缺乏成熟完善的培养机制。
3、环境的问题:魏良军提到,不少学科对教学场地、设备的要求极为严格,先期投入较大,这也是企业转型的硬性门槛。但相较于K12,家长选择素质教育,看重师资的同时,更关注品牌、环境、体验,这样的变化对企业来说也是挑战。
4、招生问题:仅从需求端来看,家长对于培训的基础需求就有本质的不同。“机构原有根深蒂固的K12形象如何改变?如何激发需求?如何锁定生源?”这类问题成为了转型素质教育后压在机构身上的三座大山。
5、运营问题:从用户角度来看,素质教育的培训需求没有K12来的更加刚性,家长的付费意愿下降,使得企业难以有效的完成生源的转化。原有的K12课程与新增的素质课程如何科学组合,如何合理安排周五K12周末素质课,对于转型的机构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魏良军提到:“相较于学科类机构以结果为导向的产品属性,素质教育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在有限的培训周期中形成可视化的结果反馈。例如学科类培训更重视结果、会明确学习总量,而素质类培训更重视过程和参与感,看重个体能力的增长。”
在他看来,尽管素质教育的“内卷”没有学科教育那么严重,但从投入上来看,素质教育本身就属于高投入的教培领域,因此转型或加速一部分企业的死亡:“类似篮球这样的素质教育项目,前期找地、拿地、装修都需要花费很多钱,此外在学科教育‘教-学-测-练-评’环节之外,还需要加上‘赛事’这样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就是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却很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转型到素质教育赛道,单一赛道的用户体量骤增,也会加大原有市场的竞争烈度。在魏良军提到,赛道的新入局者会使得各赛道变得更加拥挤。加之素质教育的赛道体量很难超越K12赛道,各家机构的疯狂涌入,竞争格局或将在2022年初步显现。
“换句话说,留给机构占领市场的时间窗口,仅有半年。”
时代换了新的宾客,一代人的志气和梦想风流云散。针对当下教育环境变革和教育趋势,魏良军的看法却是不同凡响,相对行业的多数唱衰,他的思考里多了几分积极, 他认为“保即是赚、快即是赢、少即是多”——只要确保生源不流失,快速落地抢市场,投入与回报合理,就有转机。
“在全行业面临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快速找到最佳解决办法,才能在大变局中华丽转身,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味的盲从,跟风开设素质教育新学科又做得不好,不仅不会增加新的生源,反而会因为没有把握好周一到周五,流失了老学生,适得其反。”
由于素质教育课程研发需要较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谋求合作、链接内容完备成体系的内容供应商,成了快速转型且成本较低的选择。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积累的企业,近期就备受市场的关注和机构的热捧。
例如,素质教育toB服务商小雨象近日发布新的一站式素质教育解决方案,就备受行业关注。这套解决方案主打机构素质化升级场景,以多品类优质素质课程为核,以全流程项目落地为轴,一站式落地项目解决方案帮助合作机构平稳度过转型期。此外,小雨象公布的,截止今年7月合作机构数量突破2000家的这一数字也让人惊叹,市场的火热和急迫从中可见一斑。
授人以渔与竭泽而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不少从业者看来,这套方案的优势,也是转型存亡的关键所在:
一是项目数量和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由于素质教育市场科目种类繁多,单一学科的天花板相对有限,想要突破规模限制,教培机构构建更加丰富的产品矩阵或许是一个解决思路。
“但这又回到的最初的学科内容研发不足、教师培养难的问题上来——想要增大单个学生的LYV,机构必须提供丰富的课程品类,这也是多年来众多素质教育机构疯狂拓科的根本原因。”魏良军提到,小雨象的产品矩阵涵盖美术、口才、书法、科学、文化艺术、阅读馆等多个素质品类,并且下半年会拓展到其他更多领域。多样化的学科项目选择、匹配和组合,将为机构调整业务提供最佳助力。
第二,课程内容是重中之重,但绝对不是全部。在一些教育社群内,许多行业资深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谈到,转型并不仅仅是增加一门素质课那么简单,营销招生、运营管理、教学教研都是一体的。
“单纯的增加素质课,势必带来效率的降低,加上素质教育相较于K12,本身盈利能力较弱,从内容到营销运营,玩法都不一样,因此在这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比赛中,很多人的转型不会奏效,子弹也快飞不起来了。”由此看来,除了充分机构自身基因及当地市场需求,在借助外部的力量时,也需要全面弥补资深业务运营上的短板,才能迅速完成赛道卡位。
第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转型成本决定生死存亡。K12业务碰壁,导致校外培训机构嘴里的肥肉化为虚有,转头争夺其它赛道的地盘,已是必然。学科教育赛道的大公司“身强体壮”,可以抢道甚至“鸠占鹊巢”,但本身就运营维艰的小机构就很可能死在半路上。
一些费用高昂的课程加盟、过高的试错成本,很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小雨象课程全面覆盖小学年龄段这点,恰好可以确保生源不流失,加上单科最低只需千元即可转型,也为机构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以最小成本的投入实现最大程度的探索。
没有绝对的路径,可以确保机构一定能转型成功。但面对目前不断新增的用户及诉求,无论是对用户的了解,还是对市场格局的熟稔,优质的toB素质教育服务供给,在此刻都显得尤为稀缺和重要。
也许经年以后,当一切的尘埃落定,在回看这段风雨路程,百舸千帆终将穿越旋涡。当黑夜过去,经历了重压后生存下来的K12学科教育机构也会拥有更加顽强的生存能力,也终将等来黎明。
毕竟,K12学科机构能否成功转型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它们自身的生存状态,也将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
全国7x24小时客服热线
所有故障均24小时内解决
项目一次性收费安心
技术人员均从业5年以上
通过技术营销传播企业服务价值
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积累
基于需求研发多款产品
针对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