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迈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首先,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今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做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着力解决职业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6月8日,人社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面向企业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培训,人均补贴5000元/年。再加上2019年颁布的被称为“职教20条”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些都一再表明,国家下定决心、下大力气要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其次,产业发展上人才需求紧迫。在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比低、缺口大。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有不小差距。其结果就是,企业快速发展却一“匠”难求,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据统计,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超1900万人,尤其是汽车行业“抢人大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渴求,职业教育必须担负起更大重任。
再次,职教体系本身也在自强求变。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在校生,在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后,我国职业教育正在顺势而为、应势而起,向更优更强方向努力。针对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陈旧且同质化、吸引力不足等突出共性问题,不少职业院校对接市场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私人订制化”专业设置、“全生命周期”教育体系;聚焦行业,开放办学,积极开发新产业、新职业方向的新教学内容,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契合度。
最后,观念认知上正悄然转变。我国职业院校的多数生源都来自农村,他们通过职业教育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子,也有很多人凭着一技之长实现了人生价值,赢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在看到有些职校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不少职校生一毕业就拿到七八千元的月工资后,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职校毕业生同样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也逐渐瓦解,腰杆更直、底气更足正成为职校生的新形象。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具有广覆盖、普惠包容的特点。既承担着培养“职业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职能,肩负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使命,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职业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这是因为,要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那么,如何让众多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迈进?重点要推动哪部分人群?答案是明确的,首先要让农民及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提高收入。而要提高这一庞大群体的收入水平,就必须着力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这就需要从源头上加强职业教育。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当前,我国经济深入转型升级,必须将发展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使“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就离不开高质量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
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顺应大势、拥抱大势是最有效的路径、最智慧的选择。不远的将来,当人们读懂了“职教”与“普教”两者只有“类型”之分,没有“层次”之别;当职业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真正“香起来、亮起来、强起来”;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能工巧匠蔚然成风,越来越多人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我们一定能看到,经过职业教育培训提升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人向中等收入群体靠拢。
全国7x24小时客服热线
所有故障均24小时内解决
项目一次性收费安心
技术人员均从业5年以上
通过技术营销传播企业服务价值
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积累
基于需求研发多款产品
针对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