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流动性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传统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学生流动的主要形式为从自己国家赴他国学习。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不出国门便能接受跨国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向虚拟国际化的转型,学生物理层面的跨界流动也随之转向虚拟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虚拟留学、虚拟实习等跨国学习与交流活动中。
从历史上来看,国际化一直是大学的一部分。过去20年,国际化甚至成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首要发展目标。
“各国大学的结构和组织因国情而异,但其所从事的工作和传播的知识却具有普适性和国际性。虽然大学归各国所有,却被看作最具国际化的机构之一。”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教育管理和规划教授亚萨尔·孔达奇称。
当前,很多高等教育机构正在推进国际化工作,有目的地把国际化融入其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的核心活动之中。比如,从教学角度讲,学校使教学内容国际化或敞开大门招收国际学生。从研究角度讲,学校鼓励学术人员在国际期刊发表成果或参加国际会议。
孔达奇指出,国际化对教育机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一些高校引入新的工作流程(如国际学生的招生工作)和成立新的部门(如成立或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合作办公室),以提高国际化形象。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球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全球高校校际合作与国际学生流动严重受阻。据统计,2020年,90%以上的赴境外学术交流计划没有完成,90%以上的因公出国(境)学术交流经费没有被使用。
根据国际大学协会(下称IAU)进行的一项《COVID—19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全球调查》显示,在受访对象中,近77%的校园不得不因疫情关闭并停止学校所有活动;64%的受访高校认为,疫情对于校际合作造成不同程度影响;51%的受访高校认为,疫情削弱了他们与国际合作伙伴间的交流。
同时,国际留学教育由于学生受到旅行限制而无法到国外大学参加现场教学。据IAU调查,2020年疫情期间,超70%受访高校的课堂教学被在线授课取代,更严重的是有近7%的高校因疫情停止了教学活动。
进入2021年,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与交流时仍持观望态度。首先,因疫情仍在持续、反复,一些国家的留学签证政策仍然没有放松,不少国家的大学校园仍处于关闭状态。其次,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社会经济不景气加大了留学成本。另外,鉴于全球疫情形势,学生和家长担心出国留学会增加感染风险。据欧洲国际教育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73%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下出国留学的计划被迫搁置。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国际化有了新内涵,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国际化的虚拟性。IAU调查显示,70%的受访高校表示,课堂教学已被远程教学所取代,线上教学和远程授课为越来越多不能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可能。
“这是世界教育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在线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称。
虚拟国际化将国际化进程与高等教育机构的数字发展相结合,为全球学习者提供跨国学习机会。这一趋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全球化智库国际教育课题组研究表明,虚拟国际化保障了疫情下国际教育的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许多高等院校出于对师生安全的考虑,采用了网络教学模式,并将学习材料转化为电子形式传送。这样一来,学习者的规模与场所几乎不受到限制,为许多无法到留学目的国参加面对面学习的国际学生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有助于高等院校通过开展线上教学的模式持续创收。
其次,虚拟国际化开辟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新途径。许多来自经济落后、位置偏远地区的人士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很少有机会参与跨国流动,但教育的虚拟国际化为其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也降低了经济成本,使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到跨国教育活动中。
同时,虚拟国际化创造了新的跨国合作学习与研究机会。尽管线下开展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但线上学术活动正在逐渐发展壮大。许多大学都举办了免注册费用的网络研讨会,邀请全世界对会议主题感兴趣的学者与学生参与交流。
另外,虚拟国际化也推动了全球远程实习的发展。远程办公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广的实习选择范围,甚至可以获得跨国工作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其专业技能与数字应用技能,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型。虚拟国际化给高等教育师生带来新机会,包括促进足不出户的国际化、消除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造成的不平等和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创收的新来源。最为重要的是,虚拟国际化给弱势群体学习者提供了国际教育机会。”孔达奇称。
北京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贺冬萌指出,为了既防控疫情又继续进行国际交流,人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极大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在线教育交流的蓬勃发展。这些创新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和高等教育合作将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避免世界走入高等教育逆国际化的“死胡同”。
教育的虚拟国际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孔达奇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生存和工作能力,因而为其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格外重要。如果各个大学只招收了国际学生却不为其提供充分的跨文化学习的环境,这并没有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真正意义。
“高等教育虚拟国际化的真正挑战不仅仅在于为世界各地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更在于为全方位的跨文化互动创造更多条件。”孔达奇称。
同时,数字鸿沟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全球化智库国际教育课题组研究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在美国这样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其内部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许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国际学生在参与远程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缺少互联网访问途径、网络速度慢、设备不稳定、移动数据开销过大、学生本身数字素养较差等诸多问题,从而落后于其他同学。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年底启动了一个“虚拟学生流动性(Virtual Student Mobility)”项目,其中包含一项针对面对面学术活动转换为线上模式的“紧急计划”,为那些返回祖国上课的国际学生以及仍在国外上课的学生提供支持。目前,该计划仍在发展阶段,有望在将来为促进学生流动、保障教育公平与质量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虚拟国际化使得非正规线上课程泛滥,增加各国政府的监管难度。近日,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醒出国留学生,部分海外高校和中介结构以疫情为借口,不断推出各种在线课程,通过降低录取条件、毕业要求或缩短学习时长等方式吸引学生就读。为更好地维护广大留学人员利益、保证留学教育质量,留学服务中心表示,坚决反对这些以营利为目的、假借疫情突击增开大量在线课程的行为,并将拒绝认证此类文凭。
“从宏观上看,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间国际协作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虚拟国际化都要求政府层面出台新的政策和策略。虽然学界不乏虚拟国际化必将完全代替传统国际化的言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虚拟国际化不可能为所有人所接受和支持,这也说明进一步开展虚拟国际化理论研究和加强实践的必要性。”孔达奇说。
关于国际化教育的趋势,贺冬萌表示,受疫情影响,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不得不进行大规模创新,但这种创新是被动的,缺乏前期准备,传统教育受到新型教育模式和方式的挑战。一些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和新兴在线教育公司及时提供在线教育及交流解决方案,将成为大学教育的竞争对手。在科技、市场和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在线教育潜力无穷。
随着在线教育的大面积普及,未来的教育国际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学生将拥有更多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教育形式。贺冬萌建议,各国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远程学习、学分转移、终身学习和学分累积规范和体系,为受教育者轻松完成课程学习提供平台,进而为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大的灵活性。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贺冬萌认为:“CPTPP、RCEP的成功实施或签署表明,未来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区域内教育开放是域内国家的义务,合作是必然趋势。”
贺冬萌介绍,欧盟的“欧洲教育区2025行动计划”是全球教育区域化的典范,也是欧盟未来5年教育区域化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欧洲疫情过后经济复苏的重要步骤,并释放了教育领域合作的积极信号。在亚洲,由清华大学发起成立的“亚洲大学联盟”成员来自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著名大学,以培育“独特的亚洲价值”为宗旨,搭建亚洲高校共享资源并增进学生和教师交流的平台。可以预见,教育区域化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
此外,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智慧互联的国际化教育。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技术基础,智慧教育以多元协同感知和多尺度教育网络为基础,实现教育数据挖掘和知识繁衍结合,助力多元个性化的教育定制服务,形成“感知—网络—计算—服务”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将给全球高等教育提供巨大变革空间,推动智慧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新的教学体系下,教与学不再受时空和地理条件限制,实现数据共享、知识互联、群智协同、教育智学,从而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贺冬萌说。
全国7x24小时客服热线
所有故障均24小时内解决
项目一次性收费安心
技术人员均从业5年以上
通过技术营销传播企业服务价值
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积累
基于需求研发多款产品
针对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