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即将来临,如同阳春三月里和煦的春风,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灰霾雾霾。作为国人爱之深而恨之切的教育,惹人眼球的乱象环生自然会在尘埃落定后曝光于明媚的阳光下,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现象一:“名校”还是“伪校”?欣逢教育改革的盛世,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改革,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乱花迷眼”之势。有一些独领风骚的超级学校,抢占教育先机,成为众多学校趋之若骛的偶像。于是,“名校办分校”成为一种时尚,美其名曰“联盟”,实则名利双收,赚得盆满钵满。深度透视这类“名校”,以骄人的高考升学率所折射出的,不必说优质生源的海选,也不必说令人望尘莫及的奖金刺激,其军事化的封闭管理就完全背离了教育的轨道。真正的名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分数第一;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是应试至上。但是,在这类名校里,学生除了做题,就是考试,完全成为考试训练的机器,没有自由,更没有应有的快乐少年,这还是教育的常态吗?知识改变命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果真能改变学生的命运,本也无可厚非。但现实中学生即便考上大学,往往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既花费了金钱,又耽误了青春。因而,出现了新的“知识无用论”之说。这种学校与其说是名校,不如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校”;这种“名校办分校”,与其说是联盟,不如说是教育的祸害。“3.15”打假,这种“名校”应首当其冲。
现象二:“高效”还是“搞笑”?近年来,“高效教学”成为教改的时尚,今天先学后教,明天只讲四分钟;今天来个“讲学案”,明天来个“循环式”……曾经是一方净土的校园变得格外热闹,今天一个现场会,明天一个轰动新闻,后天一串参观考察者,在媒体聚焦的同时,却是校长和教师的忙碌以及阳光下花朵们的作秀表演。你能说神圣的校园还是一方净土?“教育是慢的艺术”,生命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先生一语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学生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正如田野里生长的幼苗,更需要教育者的等待和耐心,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教育者要学会守望,从春天守到秋天,等待每个生命的拔节;学会聆听,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这才是最美丽的教育愿景。“高效教学”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换来教育的表演与作秀,自然应当列入打假对象。
现象三:“专家”还是“砖家”?这是个呼唤大师的时代,也是“专家”们应运而生的时代。不知从什么时间起,专家们雨后春笋般闪亮登场,成为领先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有些“专家”专业理论没读几本,或者课堂也不受学生欢迎,偏偏创造了一种具有新闻价值的教学法,或者发表了几篇七拼八凑的论文,便摇身一变,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般四处办讲座,落个名利双收,名之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有知名专家十多年游走于神州各地,报告还是那个报告,观点还是那个观点,甚至例子还是二十年前的例子,偏偏对新生事物不感冒。笔者曾听过一名知名专家的报告,该专家对新课程改革大肆诋毁,恨不能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更为可笑的是,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大政方针,已写入国家教育的政策法规之中。但,素质教育却为该专家所不齿,放言:“教育即教育,搞什么素质教育?”试问:科举制也是教育,是否也要奉若神明?真正的教育专家是从教育的田野走出来的,既有泥土的芬芳,更有教育理论的积淀,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育家,花拳绣腿的“砖家”只会落得身败名裂,贻人笑柄。
现象四:“有为”还是“乱为”?教育界曾经流传这样的口号:“有为才有位。”在这一理念下,教育管理成为一些教育干部的抓手,检查评比成为他们大有作为的不二法宝。然而,教育作为光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更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的教育领导力,才能引领教育健康发展。偏偏有些人既不善于学习、缺乏必备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懒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缺乏一线鲜活实用的管理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走马观花。有的教育管理人员根本不懂教育管理,却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指手划脚;有的根本不懂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内容,却要进课堂听课,而且以自己的教学经验而非课程标准要求对教师进行无谓的指导。试问:这种检查,如何让基层学校信服?这种作为除了给基层添乱,增加负担,还有什么积极作用?教育要科学作为,而不能乱为,乱为之害甚于不为。
还有许多惹人眼球的乱象,如假论文、假学历、假成绩、假档案、假证书等等。有的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否则,教育公平与提高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还是陶行知先生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做学问是学校教育的两大功能,求真向善才是教育的本真,也是学校教育的正途。
转载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国7x24小时客服热线
所有故障均24小时内解决
项目一次性收费安心
技术人员均从业5年以上
通过技术营销传播企业服务价值
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积累
基于需求研发多款产品
针对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